人工智能会抢走人的“饭碗”吗?代表委员现身说法
来源:中工网 时间:2024-03-11 09:17

  人工智能会抢走人的“饭碗”吗?代表委员现身说法——

  【两会聚焦】“新技术带来新挑战,也带来了新岗位”

  甘肃酒钢集团嘉峪关宏晟电热公司首席技师杜钧代表所在的企业,正在经历自动化智能化带来的变革。

  “酒钢有136座变电站(所),5年前,每一座变电站需要12个人4班3倒轮流值守。现在,90%的变电站实现了无人值守。”杜钧代表告诉记者,过去酒钢运料(煤)皮带管廊需要上百人,现在几十人维护巡检就可以了。

  近年来,酒钢集团大力推进智慧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和经营管控类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快了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步伐。

  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这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预期目标。同时,报告也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而去年以来,以ChatGPT和Sora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发展,让不少人担忧自己的工作将来会被取代。

  人工智能会抢走人的“饭碗”吗?

  “一部分人需要去学习维护、检修新设备,大部分人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则需要转岗。”杜钧代表说,在酒钢集团,原来炼铁厂的一个高炉班组有50多人,现在只有十几个人。因为生产效能提高,公司新开了轧钢产线,新岗位随之被创造出来。

  天津港第一港埠有限公司拖头队副队长成卫东代表教会机器人“徒弟”们实现了无人驾驶,帮助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成为了“无人智慧码头”。此前一台拖车配备4名驾驶员,现在虽然不再需要那么多驾驶员,但远程操控的岗位同时出现并增加了。“新技术带来新挑战,也带来了新岗位。”成卫东代表说。

  “自动化智能化,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降低劳动成本和风险。”杜钧代表现身说法。

  国际劳工组织2023年底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生成式人工智能更有可能增加就业机会,而非冲击就业市场。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非但不会完全取代整个职业,反而补充了就业岗位,使工作质量发生变化,特别是在工作强度和工作自主性方面。

  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3年未来就业报告》预测,到2025年,自动化技术和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将影响近40%的工作岗位,而且会取代其中一些岗位,但人工智能创造的就业机会将比它们取代的还要多1200万个。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汪小帆委员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将赋能中小微企业,创造新的就业空间,中小微企业也会有广阔发展空间。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就高枕无忧了。

  有研究显示,人工智能将极大提升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自动化率,从而产生就业替代。劳动者需要不断提升数字操控、信息处理等能力,以适应就业岗位的变化。

  中国石化沧州分公司炼油二部汽(煤、柴)油加氢装置操作工王卿代表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以前外操打开一个直径较大的阀门,需要几个人进行人工操作,现在通过DCS控制系统,一个指令就能实现。但前提是操作工必须具备数字操控的技能,“这就需要不断学习”。

  “技术发展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这是代表委员们的共识。

  “针对未来可能被人工智能大量替代的行业和岗位,对劳动力培养及再就业做专项研究,并且提前、主动做好应对。”身处人工智能领域,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代表不仅关心国家即将开展的“人工智能+”行动,也关心人工智能会如何影响每个人的“饭碗”。他建议,制定国家《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研究通用人工智能时代人才能力素质模型和培养方案,加快对社会各行业应用型人才的培训。

  汪小帆委员建议,政府、企业和高校要形成合力,满足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催生的岗位需求。在政府支持和引导下,人工智能相关领军企业和高校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充分培训机会,为各行各业企业员工提供相应的人工智能素养和能力培训。

  “不加强学习的人,即使不被机器取代,也会被他人取代。”成卫东代表说。(工人日报记者 邓崎凡 张世光)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