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基础设施、要素结构匹配与人口地区分布
来源:国家信息中心 时间:2023-11-09 08:54

  按: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国务院增发国债和2023年中央预算调整方案的决议。中央财政将在今年四季度增发2023年国债10000亿元,资金将重点用于八大方面:灾后恢复重建、重点防洪治理工程、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其他重点防洪工程、灌区建设改造和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提升行动、重点自然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工程、东北地区和京津冀受灾地区等高标准农田建设。

  实施重大基础设施工程,促进劳动力与生产要素更有效组合,是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劳动者收入,优化人口地区分布的有效方式。我们以高铁建设为切入点,利用近两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以及高铁线路开通数据,系统考察了重大基础设施对城市人口规模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高铁建设将扩大城市人口规模,高铁对城市人口规模的影响机制是通过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劳动者收入来实现的。进一步研究发现,高铁对不同城市人口规模的影响程度不仅取决于初始禀赋,还取决于包括产业结构、公共服务供给和制度环境在内的要素结构匹配情况。具体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高铁吸引人口流入城市的边际效果更大;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大、公共服务供给越充足、制度环境越良好,高铁对人口规模的影响就越大。为此,给出政策建议如下:

  第一,发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以更好地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在中央层面可以通过建设高铁等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工程,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进而优化人口地区分布,推动经济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此外,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角度,未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可以放在提高人口素质、便捷要素流动、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推动区域协调、提升科技水平、改善社会民生、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

  第二,注重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与其他生产要素的匹配性。重大基础设施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制度环境等有内在耦合性。要根据各地实际需要与初始禀赋条件,发挥重大基础设施在补短板与固强项方面的独特作用。例如,应加强西北地区水利、生态环境类基础设施,中部地区优质教育、医疗卫生类基础设施,东部地区数字、文化产业类基础设施建设等。

  第三,完善系统配套措施以最大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效果。一是加强重大基础设施与包括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在内的其他政策的协同联动,更好发挥重大基础设施对地区经济发展和人口就业的有效支撑。二是着重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强对经济相对薄弱地区基础教育和数字设施的投入,将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统筹实施。三是优化制度环境。坚持以高质量法治保障高质量发展,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发展环境,提高企业和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预期,将重大基础设施这一“硬件”与制度环境这一“软件”有机结合,实现高质量发展。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重大基础设施工程需要与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相匹配。建设重大基础设施,需要巨额资金投入,要考虑并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与公共风险的演变特征相协调,实现财政支出方向、规模、结构、力度与人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吻合。要科学测算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对财政预算的“入”与“出”有清晰预见。要精确计算各种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成本收益,按照轻重缓急从源头甄别选择最有价值的工程项目。要创新财政引领社会资金投入重大基础设施的方式方法,形成具有长期效应的“制度性政策”。

  (来源:全文详见《财政研究》2023年第6期;作者:费太安、李春顶、张雨潇、郑礼诚)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